同心筑梦 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 ——bat365中文官方网站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全面启动
2020年9月是内蒙古自治区第37个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开展好今年的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工作,对于团结各族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民族团结良好氛围,不断巩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大好局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bat365中文官方网站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正式启动,各级党政班子引领广大师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广大师生踊跃参与,迅速铺开各项活动,在校园迅速掀起了活动热潮。
多年来,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战略发展任务,紧紧围绕新形势下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民族地区高校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的独特优势,切实把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落实到学院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真正转化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促进校园和谐、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巨大力量,有效引导各族师生真正成为民族团结的宣传者、维护者和践行者。
——完善民族团结工作体系,着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向纵深发展。bat365中文官方网站是革命老区兴安盟唯一一所全日制高校,是自治区级示范校、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示范院校,也是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全区脱贫致富带头人培训基地。学院现有教职工634人,少数民族教师277人,占46.4%;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200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91人,占41.66%。截止2020年7月在校生11629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41%。少数民族师生在学院的改革发展中做出了贡献。学院先后获得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先进集体、教育厅民族教育研究成果奖等荣誉称号。今年我院申报全盟第十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模范集体、推选学院公寓管理员王永辉为全盟第十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模范个人。
2019年,学院党委在编制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单独设立统战部,统筹推进全院的民族宗教工作。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努力为他们提供干事创业的平台。今年5月学院新调整的44名正处级环节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19人,占总数的43.2%。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凝聚共建家园共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切实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一是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把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经常的、长期的、重要的任务常抓不懈,推动课堂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同向同行。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利用思政课平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涵盖中国的民族状况、民族问题、政策演变、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内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课程价值引领、思想教育的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帮助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观察、分析民族和民族问题、宗教和民族文化问题。在润物无声中将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田,促进各民族学生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不断增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自觉性、坚定性。二是积极研发红色教育课程。依托内蒙古社科院兴安分院推出三个红色专题课程《伟大壮举--解读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省级自治政权的建立》《创立创新的力量--三不两利政策与中国牧区民主改革》《中村间谍案于九一八事变》,以3三门红色课程为主线在师生中进行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结合兴安红色资源,形成了专题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仪式教学等教育培训模式。2019年我院成为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实践教学基地;2020年成为自治区 “统一战线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已对外承接云南省石林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升培训等10批次培训任务。三是扎实开展民族教育课程改革探索。蒙古文化与公共教学部充分发挥蒙汉双语师资力量,开设《蒙古语会话》课程,促进蒙汉同学相互交流。撰写了《蒙古语会话教材》和《学说蒙古语》2部校本教材,创建《蒙古语会话》教学资源库,4年来授课4000余人次,课程280余节。2018年学院7名师生参加“全区第四届民族学校蒙汉两种语言诵读、书写中华经典”比赛,3位教师包揽前三名,2名学生分别荣获第一名和第三名,学院荣获“集体优秀组织奖”。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汇聚团结奋斗合力。学院不断深化校园文化内涵建设,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影响力和吸引力。在全校师生中持续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宣传教育活动,制定详细活动方案,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系列活动、通过“民族团结·同心筑梦”文艺演出、“蒙古族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切实增强师生民族团结意识;组建成立蒙古文化交流社团、马头琴社团、牧民之子协会、安达社、“石榴籽”社团等,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活动,引导同学们全方位了解蒙古族传统文化,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常态化开展“民族区域自治法宣传周”、“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等活动,师生多次走进义勒力特、乌兰哈达小学开展送民族音乐文化进学校活动、“大手拉小手,乌兰牧骑一起走”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创办了“聚艺堂”公益文化大讲堂,推出了“科尔沁音乐文化符号—四胡”、“小提琴艺术教育与儿童的成长”、“呼麦艺术传承与发展”等多场公益讲座,扎实推进学院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学院民族工作各领域、各环节,促进各族师生在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青春力量!
——全力办实事、解难题,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学院积极发挥服务社会这一职能,研究、传承、发展民族文化。成立了兴安盟民族文化研究团队。从2000年开始系统研究民族文化,目前在研课题3项,著作4部,获自治区政府奖3项,完成自治区级社科类课题17项;学院始终秉持培养马业高技能人才为己任,并与地区特色发展相结合,2016年成立马术学院,2019年首届毕业生以订单式签约各大知名马术俱乐部,就业率为100%;农牧系专业团队承担“兴安肉羊”新品种研发工作与蒙古国与俄罗斯的科研机构合作交流,2016年5月在学院召开了“中蒙俄三国兴安肉羊研讨会”,同年6月在俄罗斯后贝加尔地区农牧大学召开了“关于东北亚肉羊繁育技术的研讨会”;2017年5月又在蒙古国乔巴山市东方省综合技术学院召开了“东北亚反刍动物传染病防控研讨会”。通过三次会议,三方达成了长期合作机制,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项目,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打造中蒙俄职业类高校联盟,共同筹建“中蒙俄职业院校特色畜牧业研究中心”;为传承、保护与发展我盟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加大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力度,打造民族文化品牌,2017年成立兴安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学院以及阿古拉艺术学院;努力弘扬民族文化,探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改革;成功申办“国家艺术基金——四胡人才培养项目”,与区民族艺术剧院一同承办四胡音乐会、承办全盟首届蒙古语授课教师四胡专业培训、中小学马头琴教师培训、四胡艺术人才培训;与深圳聚橙集团合作创建聚橙·乌兰牧骑学院,传承弘扬乌兰牧骑精神,组织开展了“红色传承”原生态专场音乐会、 “不忘初心,筑梦前行”2019年跨年音乐会等多场惠民活动。原生态组合表演的原创作品《兴安兴安》作为优秀节目入选全区首届高校乌兰牧骑汇演,并在自治区完成了为期5天的巡演;世界呼麦大赛金奖获得者胜利老师从15所高校乌兰牧骑中脱颖而出,获评优秀指导教师;开展线上蒙古族叙事民歌《白玉兰》表演,普及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通过蒙古语标准音测试站服务全盟蒙古语标准音的培训工作,累计培训全盟50岁以下蒙语授课教师大4000余人次。2019年蒙古语标准音应用研究课题荣获全区第七届民族教育科研成果优秀奖(全区高职高专院校中唯一获奖院校)。
新学期开学伊始,学院利用今年的活动月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文化宣讲、医学健康义诊、心理咨询、文艺表演、牲畜防病知识讲座进社区、进扶贫村嘎查活动, 特别是学院开通网红直播间帮助贫困村农牧民做农副产品销售,关注贫困村民家庭子女上学、基本医疗、就业创业等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或相关咨询。利用主题党日、主题班会活动时间,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师生喜闻乐见的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的新活力。在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中凝聚力量,凝结共识,在民族语言授课学校推进国家统编语文教材使用的各种实践中,引导广大师生保持清醒头脑,坚决维护党中央决定,做国家政策解读的推动者和践行者,为维护校园和谐和区域发展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展望未来,学院将在自治区党委统战部、自治区高校工委和兴安盟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创建国家级民族团结示范校为目标,积极发挥高校职能,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研究和发展,引导广大师生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践行“两个维护”,服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在实现学院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助力“兴安五区”建设。